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母親灶咖飄粽香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洪金鳳女士,榮民主眷,空中大學畢業,現為軍校聘雇人員。
 
民國五十幾年間,從我有記憶開始,我們澎湖娘家煮飯燒菜的爐具,全靠燒柴火的「土製大灶」,只要火候沒有控制好,白米飯會在「大鼎鍋」裡留下滿滿的鍋巴,母親便會小心翼翼地以鍋鏟將鍋巴鏟起,裹成一團給我們吃。我們幾個小孩,如獲至寶一口接一口,珍惜地送入小嘴裡咀嚼,真是開心又滿足。
用大灶蒸煮食材,準備工作很辛苦,光是生個火,就大費周章,耗時頗多。
那時,母親洪春茶女士除了農忙及做生意外,她會花很多時間,去撿拾乾燥可燃的木材或紙片,而這些東西就像是母親的生財器具般;每回從各地撿回這些柴火時,就看到全身包得密不透風的蒙面母親,眼神裡透露出撿獲至寶的喜悅感。我揣測她心裡一定這樣想:「這些免費的柴火,可以供給我們家大灶一段時間的生火所需,實在太好了。」心有靈犀一點通,趨近問母親,果然和我所想的一樣。
自從「灶咖」(廚房)改用瓦斯爐後,省去許多煮飯時間,大灶只有蒸年糕和蒸粽子,才派上用場,並在我小學畢業前後,功成身退拆除了。
那些年,過年用大灶蒸年糕,便見母親在忙,父親得空就幫忙顧灶;但只要「五月節」一到,都會邀請她的姊妹、妯娌一起到家裡來包粽子,這也是我家「灶咖」最熱鬧的時節,因為只有我們家有大灶,母親說大灶蒸出來的粽子特別夠味。
母親在「灶咖」發號施令,大家分工合作,有人洗粽葉,有人切配料,有人炒糯米,一面包粽子,一面聊聊家庭近況,感情更加緊密。
小時候為了討母親歡心,我曾經和這些阿姨、舅媽們學包粽子,但是不知怎麼地,到我手上包的粽子,總是歪七扭八,不像個粽子,母親因此賜給我「免包金牌」,每年包粽子這件事,就不在我的責任範圍內。我只會在大人包粽時,當個跑腿快遞,或在大灶蒸煮粽子時,充當添柴手,顧好柴火,維持鍋中的熱度。但常因好奇心重,加上飢腸轆轆,聞到粽香就流口水,每隔一段時間,就偷偷打開鍋蓋,看看粽子熟了沒?其實,粽子要煮多久,經驗老道的母親都了然於胸,不用我操心 。
國中畢業前後,我們家在四合院內,加蓋了一間「灶咖」,母親請村裡專業老師傅重做傳統「大灶」,蒸年糕和端午包粽、蒸粽的熱鬧景象,於焉再現。有時候,她要忙別的事,就委由我們姊弟顧灶。但不管鍋裡蒸煮的是粽子還是年糕,就在灶口放幾個母親自己種的地瓜來烤。等到粽子煮好,地瓜也熟了。
婚嫁後,只在寒暑假帶孩子回娘家,重享大灶蒸煮的風味。但九十六年母親過世後,父親很少生火,大灶就幾乎荒廢了。
現在我回到娘家,撫灶思母,想像「炊煙升起,五月節粽葉飄香的歲月」,母親在「灶咖」進進出出,張羅餐點的忙碌身影,也在我腦海裡,反覆出現。
(點閱次數:393)